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古诗词网
中学语文课上,《红楼梦》选学的是“林黛玉进贾府”。但是,因为读了这篇就起了阅读《红楼梦》兴趣的好像不太多。
如果选读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怎么样呢?截取从“又不知历几何时,这日贾珍等来回贾政:园内工程,俱已告竣”直到“众人都道:有趣,有趣,真搜神夺巧之至!于是大家出来”这段内容,或许更能令初学者动心。
这一段体现了曹雪芹作为一个小说家布局谋篇时的匠心。
他打算向读者全面呈现刚建好的大观园。如何着笔呢?专辟一章写大观园吗?这是一个办法。雨果在《悲惨世界》里经常这样做,例如他以“题外的话”为题,写了几章,分别是“从抽象意义谈修道院”“从史实谈修道院”“从本原的角度看修道院”等,写的都是他对修道院的思考。他还以“利维坦的肚肠”为题详细写了巴黎下水道的前世今生。这些内容似乎都稍微偏离了这部小说的主线。但不得不说,雨果是一位很有个性和雄心的文学家,他想兼当哲学家和历史学家。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写某个人,如贾宝玉或林黛玉逛大观园,写这个人眼中的大观园。但这种写法俗套呆板,写出来是一篇独立的《大观园游记》。
曹雪芹构想了这样一个场景,就是贾政领着众清客游览大观园,以便为园中的亭台馆舍草拟匾额对联,突然碰到了宝玉,想考考他的才学,于是带他同游。“贾政近因闻得塾掌称赞宝玉专能对对联,虽不喜读书,偏倒有些歪才情似的,今日偶然撞见这机会,便命他跟来。宝玉只得随往,尚不知何意。”这就比单纯专门描写大观园,或写某个人物眼中的大观园更有故事性,而且内容更加丰富,可以分别写贾政、清客、宝玉眼中的大观园,可以写他们之间的互动,还可以写宝玉的才华。
这一段内容活灵活现地勾画了严父、才子和一群清客的有趣形象。
宝玉是非常怕贾政的,听得贾珍说“老爷就来了”,马上“带着奶娘小厮们,一溜烟就出园来。方转过弯,顶头贾政引众客来了,躲之不及,只得一边站了”。他为什么这么怕父亲呢?这部分内容给出了答案,贾政对宝玉总是无情打击,从不表扬,甚至是蛮不讲理。
清客们第一次称赞宝玉时,贾政笑道:“不可谬奖。他年小,不过以一知充十用……”当宝玉确实题写得巧妙,而且能说出一番道理时,贾政嘴上也不承认,只是“拈髯点头不语”,非常吝惜对儿子的赞美,最多只是“点头微笑”。
宝玉想出“有凤来仪”这四字匾额,清客们都哄然叫妙,贾政虽然忍不住点头认可,可嘴上还是辱骂和贬低:“畜生,畜生,可谓‘管窥蠡测’矣。”依然没有口头肯定。
贾政否定儿子的词语和句子层出不穷,他仿佛觉得儿子就是应该被打击的,宝玉依贾政之命想了匾额,又照他的要求想对联,都清丽雅致,贾政只是摇头说:“也未见长。”当宝玉引用古诗后,贾政断喝:“无知的业障,你能知道几个古人,能记得几首熟诗,也敢在老先生前卖弄!你方才那些胡说的,不过是试你的清浊,取笑而已,你就认真了!”后来又有花样翻新的辱骂:“无知的蠢物!你只知朱楼画栋、恶赖富丽为佳,那里知道这清幽气象。终是不读书之过!”贾政还有很多骂宝玉的话,不再列举。
可能是骂人犹不解恨,当说理不过时,贾政开始对宝玉使用武力,喝命将宝玉“叉出去”,他刚出去,又喝命再题一联:“若不通,一并打嘴!”
最能反映贾政不近人情、专制蛮横的是这一处:
至一大桥前,见水如晶帘一般奔入。原来这桥便是通外河之闸,引泉而入者。贾政因问:“此闸何名?”宝玉道:“此乃沁芳泉之正源,就名‘沁芳闸’。”贾政道:“胡说,偏不用‘沁芳’二字。”
好一个父亲,竟然和十几岁的儿子斗气。看到这里,足让人发笑。
最有趣的是那些清客,他们善于揣摩旁人心理,恭维人的功夫也非常高超。
曹雪芹写得最传神的是如下场景:
宝玉道:“如此说,匾上则莫若‘蘅芷清芬’四字。对联则是:吟成荳蔻才犹艳,睡足酴醿梦亦香。”
贾政笑道:“这是套的‘书成蕉叶文犹绿’,不足为奇。”
众客道:“李太白‘凤凰台’之作,全套‘黄鹤楼’,只要套得妙。如今细评起来,方才这一联,竟比‘书成蕉叶’犹觉幽娴活泼。视‘书成’之句,竟似套此而来。”
“视‘书成’之句,竟似套此而来。”亏他们想得出!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 柳条边往事
下一篇: 风月无边说“二虫”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