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网  作者:王传涛

  近日,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中国城镇化进程中西部底层孩子们阶层再生产发生的日常机制及策略干预研究》的主持人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文章通报了部分研究成果。文章作者深入中国西部农业县——四川芥县,开展为期半年的田野工作,深入研究底层家庭是如何一步步被固化的。研究认为,绝大多数底层群体早在中考前就已经和重点大学无缘了,能够考上一般普通高中的都是凤毛麟角,更不要说升入重点高中。(9月29日澎湃新闻)

  谁挡住了农村学生进重点大学的路?

  家庭贫富差距拉大 分数面前不再人人平等

  在总是歌唱教育成绩的当下,“绝大多数底层群体的孩子中考前就已无缘重点大学”的结论,可谓振聋发聩。同时,这也讽刺了那句教育口号——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份研究用确凿而真实的案例证明了一个完全相反的社会现实,即绝大多数穷人的孩子从出生起就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高中,如果我们把每一阶段的学校教育比作一条起跑线,他们几乎输在了所有起跑线上。这是何其悲怆与残酷的现实!

  该研究者在一个非常具体的贫困地区深入调查,得出了一个并不美丽的结果或答案。固然,站在学术研究角度,研究者可能会有许多具体的原因解读,这些都足以佐证其中心观点。但笔者认为,导致“绝大多数底层群体的孩子中考前就已无缘重点大学”现象出现的原因,可以总结为一句话——教育资源的严重不均。

  城乡、东西之间,我国教育资源的严重不均,让不同地区、不同区域的起跑线参差不齐。从幼儿园到大学,各种层级教育空间内部质量,因为师资力量和学校硬件的巨大悬殊,导致质量相差甚大。正如研究者所讲,“越是处于行政区划序列下端的学校,教育质量越差,反之亦然。”而由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升学淘汰过程,又是弱肉强食的一个过程,师资力量差的学校,自然培养不出有竞争力的学生。

  更加上,重点大学歧视农村学生的现象,在过去几十年愈演愈烈。这导致许多穷人家的孩子即便冲过千军万马成功考到了高中,并在高考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也因为名额问题无法上重点大学。“农村人读重点大学逐年变少”的问题,不仅引发过广泛的关注和热议,李克强总理还曾经把该问题放到了《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列出。2014年3月,教育部还曾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重点高校通过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单独招生、地区重点高校特招计划等方式继续扩大农村贫困地区就读重点高校的比例。今年4月份,北大清华等几所名校,针对农村考生制定优惠的特招计划,其用意正在于解决这一教育不公问题。然而,“特招”充其量只解决了贫困高中生在高考中的机会问题,而不能解决贫困地区的幼儿园、小学、初中的教育质量问题。

  教育不公是最大的社会不公。可是,我们的教育资源确实分不到偏远地区的农村学校中去,“多数穷人中考前就已无缘重点大学”的悲怆现实也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这不仅导致了许多农村家庭砸锅卖铁到县城去买房以让孩子在城里上学等社会现象,导致了“教育致贫”的倒挂现象,更对社会的公平正义构成了很大的挑战。而社会阶层的板结化与固化问题,也将可能会越来越严重。

  最后,还是要为这样的学术研究点赞。站在学术研究角度讲,如此残酷的现实被写入一份国家社科研究课题中,体现的是“经世致用”的学术思路,这让这个学术研究真正接到了地气,同时还羞辱了那些冠冕堂皇的官样学术研究。而学界中人,能够扎根于农村半年之久,可谓筚路蓝缕,这种专业的精神值得所有的学界中人学习。

  王传涛 中国网时事评论员


·上一篇文章:一个价值5000元的书包为什么那么火:马桶之后,这回轮到书包了
·下一篇文章:教育部最新政策,未来教育将有8大变化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renwupu.cn/news/jygc/15101101151248697K8EEKA186696EF.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