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网络传播网 作者:孔璞 田丛
这是某“删帖公司”网站上显示的宣传内容(摄于10月11日)。一批号称专业在网上替人消灾,以发帖或删帖为主要业务的网络公关公司,俨然发展成一个产业。 新华社发
蒙牛“诽谤门”凸显该行业鱼龙混杂,行业规范匮乏致“病态公关”屡现
公关行业缺乏规范约束机制,“恶意营销”等手段伤害行业公信力 ■ 延伸调查 蒙牛伊利相互指称对方诽谤诋毁事件,一时间将参与其中的公关公司推向了风口浪尖。 这场风波,折射出在经济快速发展大背景下企业竞争加剧、市场规模扩大导致公关公司鱼龙混杂的乱象,尤其是网络公关公司兴起之后,以“网络打手”和“恶意营销”等“非常规”手段实施的“病态公关”,给整个公关行业的公信力以及客户企业带来巨大伤害。 究其深层的原因,是公关类行业规范和约束机制的匮乏。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副秘书长郭惠民表示,由于公关公司非常庞杂,协会对于中小公司无法约束,只能是通过示范效应或者舆论影响对其引导。 跨国公司催生公关兴起 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借助公关推广业务,带动本土公关公司逐渐崭露头角 张左(化名)是北京一家知名公关公司的老板,自1998年入行以来,已经在三家公关公司出任过高管。在进入公关圈之前,他曾经当过9年的记者。去年,张左创立了自己的公关公司。 中国公关公司的产生,是伴随着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而开始的。 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后,需要借助公共关系进行业务推广。在需求刺激下,与之有着长期合作的国际公关公司随之进入国内市场,成为第一批公关从业成员。知名的大公关公司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进入中国淘金。 与此同时,随着国内市场化的发展,一些有实力的国内企业也开始采用公关手段推动企业发展。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以后,本土的公关公司逐渐崭露头角。特别是IT业、通讯业的兴起,催生了大批本土公关公司。 其实,和张左一样,国内的公关公司中,很大一部分是由媒体出身的人创办的。原因很简单,媒体人了解传播运作的手段,知道社会舆论的好恶,也拥有丰厚的人脉。而且,只要手头有一个大客户,“一单保一年”也是常有的事。 据公开资料显示,2009年,整个公关市场的年营业规模约为168亿元。尽管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全年的公关市场增长率还是达到了20%左右。在排名靠前的公司中,前四家的年营业收入均超过1.5亿元。 一位公关公司高管说,实际上,在行业发展的最初几年间,他们完全扮演着正面角色,提供信息发布的作用更加纯粹,只是利用手头的媒体资源,帮助企业发布信息提升品牌美誉度。然而,在2000年之后,尤其是从2003年开始,公关的手段日趋多样化,在宣传自身客户的同时,还要提防竞争对手的不怀好意。 大集团与小作坊并存 大型公关公司在市场洗礼中树立自己的品牌,作坊式小公司却也成批涌现 在张左看来,国内的公关行业发展特别不平衡,最大的问题在于,国际公司和本地的大公司比较专业,而中小型的公关公司为了生存不择手段,这使得正规的公关公司也深受其害。 “你们报个价,把这事铲平了,这是时常能遇到的情况。”张左说,有些企业会要求公关公司“有灵活性”,而企业在付费等环节也会相应灵活。所谓的很灵活,就是“非常规的动作”,这是中国公关行业很无奈的事。 这两天蒙牛的事一出,张左格外关注。他开玩笑地说,前一天晚上媳妇还对他冷嘲热讽,说你们公关行业怎么能这样啊。张左有点无奈,他觉得这个行业本身没问题,而且发展的势头也很好。实际上,他和很多同行一样,最怕“非常规”的手段。 今年年初,国内公关行业领头羊蓝色光标成功登陆中
·上一篇文章:去年英国互联网广告开支超电视
·下一篇文章:国内注册商潜规则:有特权的赎回人暗箱赎回域名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renwupu.cn/news/hotnews/101023215916IJ1FI1783HJB2BK06G2I.htm
相关内容
霍思伊 | |
佚名 | |
佚名 | |
佚名 | |
佚名 | |
张尼 | |
佚名 | |
佚名 | |
佚名 | |
佚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