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古诗词网
生火取暖是主要方法之一。我国最早的取暖炉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燎炉”,这是一种烧炭取暖的用具,相当于今天的“火盆”。后来,便于携带的手炉出现了,也被称为“袖炉”或“捧炉”。将手炉拢入宽袖大袍中就如“暖手宝”一样温暖。
据《中国通史》记载,我国早在商朝就有了“保温杯”。当时的青铜器,如温鼎、染卣、甗,都是可以保温的容器。其中,甗类似于今天的火锅,有专门的火焰进行加热。
后来,还出现了一种叫作“孔明碗”的保温器皿,由两碗相套而成,两碗间留空,外碗底有一圆孔,可注入沸水,使碗内食物保温。
还有一种盛热水后放在被中取暖的用具,叫脚婆,又称汤婆子。这是一种用铜或锡制成的容器,呈扁圆形,在使用时往往需要在其外面包布。宋代黄庭坚在《戏咏暖足瓶》中描述道:“千钱买脚婆,夜夜睡天明。”其中的“脚婆”指的就是这种暖具。
除此之外,古人在建筑保暖方面也很有讲究。
秦朝的火墙是现代“地暖”的雏形。当时的建筑师将房屋墙壁砌成空心夹墙,而墙下有通道与炉灶相连,尽头有气孔可排出烟气。炉火在炉灶燃烧时产生的热量可顺着夹墙对墙体加热,利用墙体升温,使整间房屋变得暖和。
宫廷的取暖设施则更加精细。西汉曾有一座温室殿,殿内设有各种保暖设施。据《西京杂记》记载:“温室殿以花椒和泥涂壁,壁面披挂锦绣,以香桂为主,设火齐云母屏风……”室内用花椒和泥的混合物刷涂墙壁,不仅可以保温,还有似有若无的香气。(肖雅文)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上一篇: 重读屈原《天问》:探索未知与独立思考
下一篇: 《天工开物》: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