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学习力教育智库  作者:佚名

落实学生中心,到了撬动“结构”的时候

学校里到底在以谁为中心?这是一个十分清楚又特别模糊的话题。

说它十分清楚,是因为墙上贴的、文章中写的、校长口中讲的,都是以学生为中心。

说它特别模糊,是因为在真实的办学实践、评估奖励等各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中,又往往忘记了学生。

尽管大家全都了然以学生为中心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关键地位,可要真枪实弹做起来,我们往往选择的捷径是放弃。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治理结构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如何让我们的学校管理真正走向学校治理,对应对这个转型的时代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理论和实践都明白无误地告诫我们,结构决定性质,结构不变,事物的性质很难改变。

在传统学校的管理体制下,管理主体常常被误以为只有一个校长,又由于校长的权力来自于上级的任命,因而,在上下利益冲突、左右矛盾纠结、前后路径相左的时候,一所学校到底能否在全领域、各环节自始至终以学生为中心就完全取决于校长个人的价值取向,而制度设计本身并不具有这样的规定性。

事到如今,改造学校治理结构正逢其时,让学校从管理走向治理,关键在于优化学校的治理主体。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试行学区制”,对改善学校治理结构创造了一个机遇。当我们的学校与周边社区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的时候,社区各方代表组成的教育委员会,就应该代表孩子和家长的利益,参与到学校治理之中。尽管大量的实践表明,他们的权力不能没有边界,同样需要制约,但是,由他们确定校长的选聘,由他们参与校长业绩的评估,由他们参与学校重大战略的方向与资源配置的流向,都会让学校生态发生令人欣喜的变化。这个社区教育委员会以孩子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必然会影响着校长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追求,进而影响到每一位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践。

另一个进入学校治理结构的应该是学生会。尽管不同学段孩子的认知水平、思维品质、管理能力各不相同,然而只要把他们吸纳进治理结构中,我们就会惊讶地发现,一个孩子必有成人没有的能量,他们的视角、眼光、经历、渴望与成人大不相同。如果给他们的酸甜苦辣应有的关照,如果给他们的异想天开应有的地位,学校治理结构的主体里,自然就有了他们的一席。

即使在学校内部管理机制的变革中,也同样有足够变革的空间。目前学校管理中普遍存在的校级干部工作切块分割制,导致了学生地位的迷失。分管教学的,当然以学科教学为中心;分管德育的,大都以组织一些出彩的活动为骄傲;分管科研的,往往比较关注教师论文著作发表的数量。这些分管领导所关注的重点相加,大都是在撕裂学生,尤其是这些分管指令传递到老师那里,而且指令之间存在矛盾冲突的时候,我们很难要求老师有那么大的定力,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因而,通过调整管理机制,让每一位握有重要权力的管理者,不再以做事为目的,让他们心中只有学生,这是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学校管理痼疾的关键。

跨界思维突破教育瓶颈

有数据显示,2014年被冠以全国性的教育论坛超过了1200场,也就是说,每天都有3个以上的论坛在同时拉开帷幕。更值得关注的是,以新媒体、第三方智库甚至其他行业为主办方的论坛大行其道,超过了任何一个年份,悄无声息中,一大拨业外族群穿越边界走进教育。

诸多积重难返久医不愈的教育沉疴,也因此迎来了跨界思维互联互通的新机遇。

无须多说,单是互联网迅猛发展所带来的跨界思维,就向教育变革提供了许多全新的视角和多元的渠道。

首先是基于移动互联的用户观。很多企业突破了过去传统的客户概念,优先考虑的不再是产品和利润,而是把用户需求和如何黏住用户作为公司的重大战略;他们也改变了传统客户思维只关注大客户的习惯,转而面向一个个“最细胞”的用户;他们还改变了传统客户思维中一次性交易的短期行为,转而试图与用户成为终身朋友,进而希望与之长期合作,共同参与产品的开发。

这样的跨界思维方式,恰恰是校园里极度匮乏的,如何松一松抓分数、抓教育GDP的那只手,让教育者的眼睛不再仅仅关注教育的“利润”?

当我们把学生看作用户的时候,我们会更加在意他们的深度需求,面向每一位学生的因材施教才会扎根课堂;师生成为合作者,共同开发和创造适切的课程产品才有了可能,师生平等的校园生态才会自然显现。这个时候,真实的教育才有可能发生。

其次,无论我们是不是愿意,也无论我们是不是准备好了,以线上线下学习相融洽的O2O学习模式已经来到了孩子们中间。线上学习的市场特性,必然要求每一家线上平台强有力的黏性,而游戏化便成为平台开发商的第一选择。当线上的学习因为好玩而模糊了学习和游戏的边界的时候,学习和学校都必须重新定义。

当孩子们带着线上的体验走进传统的教室时,也必然带来改变传统课堂的渴望。他们不会喜欢一面是火焰、一面是冰山的学习生活。因而,如何让学习变得好玩,以游戏化的思维解决长期困扰我们教学生活的顽症,是我们绕不开的选择。

另外,互联网时代,当人取代商品成为所有信息的核心节点时,我们会发现每个人都在主动或被动地进行着跨界知识储备。一个“个体”或“学校”的价值,是由连接点的广度和密度决定的,你的连接越广、越密,你的价值就越大。这种关联性向我们教育工作者猛击一掌。本来,我们的教育就是特别讲究联系的,不仅包括知识内在的联系,也包括各领域之间的联系,然而不幸的是,分科教学画地为牢,恰恰让我们常常失去这样的关联;育人本是系统工程,每一位教师齐抓共管,学校、家庭、社会通力合作,才能产生教育效应,然而不幸的是,我们恰恰在这个问题上痛心疾首;每一位学生就是一个世界,我们不仅关注他们的分数,还应该关注分数背后的东西,更应该关注他们的生命健壮和精神成长,然而遗憾的是,我们并没有如此系统地形成促进学生成长的关联性模型。教育,依然靠的是零散的经验和想当然的判断。

基于移动互联的跨界思维,让我们为之一振,每个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任何数据都可以转化为信息,任何信息都可以相互关联,任何信息的关联之中,都可能生成意想不到的观点。

留意学生的每一个微笑,关注学生的每一次感动。喜怒哀乐间,倾听他们花开的声音;酸甜苦辣中,欣赏他们果熟的欢笑。把学生们的一切一切都收入眼底,放入心间,每一位教育者的内心都装有一位位全信息的孩子,这样的教育才能真正进入理想天地。

跨界思维,意味着我们要敢于超越之前思维的局限,突破传统工业时代那套讲究程式、严密、控制的思维模式,寻找到专业与人文、理性与感性、传统与创新的交叉点,甚至重新审视自我,完成自我颠覆和重塑。

|<< << < 1 2 3 > >> >>|


·上一篇文章:评论:女硕士捂死亲生女 全社会都该反思
·下一篇文章:盘点北京各区县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新举措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renwupu.cn/news/jygc/151242152349JH42JK186GIG01GHJCF.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