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二、网络媒介对受众的影响
在全球信息化的趋势下,各种信息渠道剧增,无论网络媒介、传统媒介都力图扩大自己的地盘,特别是电视频道依靠有线和卫星技术的强大支撑,迅速增多,在美国已接近50个,中国也已超过20个。这里,自然就有一个问题需要探讨:同样在努力发展,为什么老牌的传统媒介反而不敌新生的网络媒介?
从受众角度看,至少可以指出两点:
第一,由于人类生理条件制约,每个受者能接受的信息数量大体是恒定的。虽然,多渠道化及多频道化,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了所谓“信息爆炸”、“信息过剩”的结果(以日本为例――1990年以来其电视节目的年播出时间量,从5万小时扩张为500万小时,增幅几达100倍!)⑥,然而,这并没有、也不可能相应地加大每个个体接受信息的总量。事实上,日本受众的电视接触时间量,也是以80年代中期为转折点而开始停滞不前,整个90年代,都徘徊在3小时左右。⑦再如上文所说,无论美国、中国,受众都不仅没有增多,反而减少了接触传统媒介的时间量。更能说明问题的数据是,从中国状况看,即使加上接触网络媒介的时间量,1999年的合计数也只相当于1997年的90%。这就十分清楚地显示了受众个人在生理条件(即信息消费能力)方面的局限和边界。换句话说,即便没有网络及其他新兴媒介的冲击,传统媒介的扩张也已经达到或接近了极限。因此,竞争只能在饱和或趋于饱和的市场中展开。其结果必然是,造成媒介原有地盘、利益、势力范围的重新调整和分割。
仍以美国为例,ABC、CBS、NBC三大电视系统在黄金时间段的收视率,从1955年的62.5%下降到1996年的29.3%,就是说,失去了一半以上的份额(详见表4)。中国情况如何?从总体上看还不典型。但是,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也出现了类似的动向。据我们调查,在市民“经常收看的电视频道”中,本地两大频道:STVI套收视率,分别从1997年的82.3%、85.6%,减少为2000年的38%、41%。(8)应该说,这是十分明显的分散化、多元化的征兆。
|
合计 |
ABC |
CBS |
NBC |
1955 |
62.5 |
14.5 |
25.5 |
22.5 |
1965 |
56.9 |
17.7 |
20.0 |
19.2 |
1975 |
45.3 |
19.0 |
19.6 |
17.7 |
1985 |
49.4 |
15.0 |
16.8 |
17.6 |
1990 |
37.5 |
12.5 |
12.3 |
12.7 |
1995 |
32.2 |
10.8 |
9.7 |
11.7 |
1996 |
29.3 |
9.2 |
9.6 |
10.5 |
Q 您经常收看的电视频道是(多项选择): | ||
|
上视(STV)1 |
东视(OTV)1 |
1997 |
82.3 |
85.6 |
2000 |
38 |
41 |
第二,由于受到上述生理条件的制约,人类天生具有一种“适度调节功能”(proper-modlating function)。正是这种功能,保证了人类不会被“信息洪水”淹没,而能应付自如(当然,就这种“信息游泳”本领的高下而言,个体之间毕竟存在着差异,但基本技能人人都会)。
所谓“适度调节功能”,又称“择优原理”。即,面对大量或巨量信息,任何个人必须进行选择,每次(大脑一次处理的信息量=7±2条/20秒)只允许少数优质信息通过“关口”,并加以整理(也叫有序化),贴上“标签”(标明类型、品质、分量等),然后存入“仓库”。但“仓库”即记忆空间又总是有限的,所以,生活实践中的个人必须再选择,也就是随时清理“仓库”,吐故纳新,优胜劣汰。如此说来,媒介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争夺、占领受众个体大脑这个信息“仓库”(以及其中的优先位置)的行动。
那么,这种个人对信息的选择或者说调节,究竟以什么为标准?这是一个关键。大体可概括为“适时、适地、适需、适量、适型、适价、适应”。即:
·上一篇文章:网络社区论坛即将成为互联网下一热点
·下一篇文章:国内注册商潜规则:有特权的赎回人暗箱赎回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