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古诗词网

彝族火把节

彝族的传统节日,四川、云南彝族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前后举行,贵州彝族则在农历六月初六左右进行。祭神祭田、祈年丰收、送祟除邪是火把节的重要民俗内容。火把节的由来,传说很多,其本源当与火的自然崇拜有着直接的关系。

节日期间,有的地区要合村杀宰牲畜祭神,有的地方每户要抱鸡到田里祭田公地母。而凉山彝族火把节那天,彝族人都得赶回家吃团圆饭,饭前杀鸡祭祖,饭后举行点火把仪式。由一家之主点燃用干苦篙杆扎成的火把,从屋里的上方照亮每一个角落,口中念:烧掉一切不吉利之物,全家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词,然后经过牛圈、羊圈,最后加人到村寨的火把行列之中。

之后,人们围着熊熊燃烧的火堆,尽情歌舞,巍山的“打歌”、“弥勒”、宜良的“阿细跳月”,楚雄的“打跳”,路南的“大三弦”,红河的“罗作舞”,凉山的“朵洛荷”等欢快的集体舞,在这一天都会一展风采。

如今,火把节的内容更加丰富,有斗牛、摔跤、跑马、选美、对歌、舞蹈、射箭、磨儿秋等各种娱乐性活动,有的地方还进行商业贸易活动。彝族山寨的火把节之夜十分美丽迷人,曾有古诗这样描写道:“云披红日恰含山,列炬参差竞往还,万朵莲花开海市,一天星斗下人间。”

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在彝族地区,对火的崇拜和祭祀非常普遍,云南省沪西县彝族在农历正月初一和六月二十四,由家庭主妇选一块最肥的肉扔进燃烧的火塘祈祷火神护佑平安。永仁县彝族在农历正月初二或初三进行祭火,称做开“火神会”,凉山彝族把火塘看作是火神居住的神圣之地,严禁触踏和跨越。彝族最隆重的节日火把节,更是彝族人民的盛典。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举行,节期三天。

彝族赶花节

云南峨山、新平、双柏三县交界彝族支系勒苏人的节日。每年两次,彝族人分别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和七月十五日过节。

节日的来历有这样一个传说:过去,一位汉族姑娘与一位彝族勒苏小伙子相爱了,但因民族不同而受到舆论迫害。他们相约在绿汁江畔的大西山顶殉情。为了纪念这对有情人,大家便在大西山顶的草坪上举行歌舞活动,后来参加的人越来越多,慢慢地就成了彝族勒苏人的一个传统节日。跳舞娱乐是赶花节的主要内容,人们尽情歌舞,谁也不受约束,祝愿年轻人幸福欢乐、永远相爱;也预祝庄稼免遭虫害,获得丰收。

彝族拉麻节

“拉麻”系彝语,意为贺牛神,也是彝族当地人民传统的节日。拉麻节在农历七月初七日举行,地点选择在云南鹤庆、剑川两县间西山上的耗牛洞前。洞口上方的石壁形如牛头,传说是牛的化身。节日清晨,彝族人手举白栗叶,从四面八方汇聚这里,将食品供于石头下的供桌上。然后呼喊“牛王醒来吧!”再把白栗叶堆放在石洞内,由一位德高望重的彝族老人将其点燃,人们围着火堆歌舞。

随后,在洞外草坪上举行拉麻仪式:草坪中央点一堆火,一人头戴牛头面具,身披棕衣扮演牛王,围绕火堆模仿牛的各种动作。一人拿着牛绳套,做出准备栓牛的样子。还有人拿着竹筒象征性钻到牛腹下挤牛奶,以讨吉利。其余人随之歌舞,并向牛王抛撒粮食。围观者拍手助兴,祝愿人们逮住牛王。而牛王则东躲西闪,毫不驯服。

这时,头戴簸箕形毡帽,身穿羊皮袄,手持放羊鞭的牧人上场,身后还跟着一群舞花环的彝族姑娘。姑娘们围着牛王起舞。把花环、花束挂在牛王身上。然后,用青松扎成大轿,抬着牛王出游各寨,以示把吉祥和幸福送到各寨。晚上,各寨在村中心的平坝上点燃七堆篝火,人们围着篝火吹牛角号、击牛皮鼓,表演耕种、收割的舞蹈庆贺感谢牛神。

各家各户还要单独举行贺牛仪式:先由家长点燃火塘,家庭成员按辈分依次往火塘中加四根火柴,摆成井字形。女主人将一个装有各种粮食的斗摆在火塘前,再用红线扎成四束寸长的稻草置于斗的四角,斗梁上点一对蜡烛,放一些供品。男主人宰一只红公鸡,滴鸡血于斗内,斗梁上粘三络鸡毛。然后,全家抬着斗唱“牛长寿,人长寿,庄稼大丰收,”绕牛栏一圈。同时,女主人将一张画有一头耕牛,牛角上站着一对童男童女的“吉祥图”贴在牛栏门上。最后,全家在牛栏外席地共餐,并给牛喂些糯米橄把,以示与牛同乐。

(编辑:www.zgwhw.com)



 6/14   首页 上一页 4 5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湖北恩施土家族婚礼习俗与流程

下一篇彝族火把节风俗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