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网  作者:佚名

  幼小衔接的五大新转变:

  1.衔接的主体:由幼儿园单一主体向幼、小共同参与转变

  2.衔接的内容:由重知识、技能向重兴趣、习惯和情感转变

  3.衔接的形式:由零散、随意的活动向系统、有计划的课程转变

  4.衔接的评价:由结果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转变

  5.衔接的范围:由阶段衔接向终身教育转变

  幼小衔接的六大目标是:

  1、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观察与思考习惯,增强学习数学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孩子具有一定的语感,掌握汉语拼音拼读技巧,帮助孩子开展早期阅读,减少入学后因识字量不足导致的学习障碍;

  3、了解汉字的基本构成,建立学习汉字的基本功,感悟学习汉字的一些规律和方法,降低入学后学习汉字的难度;

  4、根据不同的事物和场景确定正确的观察顺序,并能够进行有条理的、完整的表述;

  5、发展孩子的视听知觉,使孩子具有规范意识,适应小学老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小学的课堂结构。

  6、让孩子从容应对择校面试,快乐、自信地迎接小学的学习生活。

  十三 学前班

  学前班是指幼儿在上小学前最后一年的幼儿班。一般都是为了让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学校生活,是由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阶段。学前班教育与小学教育有哪些不同?

  1.教育的性质、目的不同。

  学前班的教育性质是非义务教育,因此,没有考试、考查等。它仅要达到为幼儿入小学做适当准备的目的,确切地说是为幼儿做好心理、能力方面的准备。而小学教育不同,小学教育属义务教育阶段,这时学生上学是向国家尽义务,学校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查、检查以及由此引起的升级或留级,是国家对学生学习质量肯定或否定的体现,义务教育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在许多国家,义务教育阶段如果孩子不上学,其家长要被罚款或判监禁等。义务教育(中小学)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国家建设者。

  由于以上教育性质、目的的不同,因此,它们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也不同。

  2.教育内容不同。

  学前班所学的内容是与幼儿生活紧密相关的浅显知识,借助这些浅显知识达对发展幼儿与以后的正规学习有关的心理能力的目的,如“奇妙的影子”、“各种各样的车”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概括等能力,绕口令锻炼幼儿准确发音能力,看图说话锻炼幼儿观察、想象、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的能力等。

  小学的教育内容是成体系的学科知识,确切地说是以符号为媒介的学科知识,它的抽象水平相对较高,与学生的生活有一段距离,这种学习内容只有当学习者的思维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时才能理解和接受。

  3.教育方法不同。

  学前班教师应多采用归纳法,即让幼儿看到许多有关的现象,让幼儿开动脑筋,自己去归纳、发现其中的规律。这中间教师启发提问、幼儿回答、幼儿归纳、教师小结等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如教师提问:“3比2多几?”“2比3少几?”“2比l多几?”“1比2少几?”“4比3多几?”“3比4少几?”让幼儿在反复观察、操作过程中发现自然数列中每一个数都比它前边的数多1,比后边的数少1这个规律,而不要由教师灌输给幼儿这个结论。

  小学教师则多采用演绎法,即教师教学生一些规律性的知识,然后用例题来证明此规律是正确的,这一过程与幼儿阶段的学习过程正好相反。

|<< << < 1 2 3 4 > >> >>|


·上一篇文章:人社部专家称今年预计300万以上大学生难就业
·下一篇文章:新课程背景下的校长课程管理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renwupu.cn/news/xuexiao/13852252393D9093GH76H6528JE6CA.htm